【小铁新声】小毕:预付卡的自由需要天花板+ 查看更多



说到预付卡,这玩意可大有来头,最早的预付卡是为了方便客户少带现金也减少店家收到假币的损失,预付卡类似于债券却又不同于债券,它是持卡人作为消费者对发行机构享有的债权的体现,同时这类债权可以在商家店内直接抵现使用。
从离不开的电话卡,加油卡(地铁卡)到每个Tony老师口中亲切的“办卡吗”,这些都是囊括在预付卡的范围里的。不过,大伙可别只看到了这预付卡给大家带来的折扣和特权,这可是经济学家们的降维打击,他们可是这世界上最讲文明的小偷。在这些精明的知识分子眼里,这预付卡对商家可以说得上是百利而无一害:不但减小了现金流的压力,还大大增加了客户忠诚度,连账目的计算都更加简单了。反观消费者,似乎除了得到的一些优惠外就没有别的好处了,但是由于支出提前损失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还未必真的得到便宜。办卡之后,使用预付的钱似乎只是数字概念,不会心痛,又给了消费者大手大脚的理由,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的不理性消费。不仅如此,消费者还要承担商家的搬迁、倒闭、服务质量降低的风险以及不便。借用现代生活哲学家马先生的话,“你以为它(商家)在第二层,可是他在第五层”。
回到生活中,小毕是一个重度火锅爱好者,于是小毕趁着商家的活动预存了5000到店里,美美地享受着8折的优惠以及免排队等一系列好处。但由于病毒的蔓延,火锅店经营惨淡,迫使不适应外卖节奏的火锅店老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因此,小毕只能在家哭泣,并且默默把卡里的余额记为自己的损失。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小毕以后会不吃火锅或者拒绝预付卡,可这次经历让小毕对这一商业模式开启了思考:
预付卡的监管如果只由经营者的信誉约束,那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又由谁来保障呢?
面对存在的虚假宣传利诱、买卖方消息不对称、缺少书面合同、以及其他个人隐私和资金安全的问题,消费者们能做些什么?有关部门该做些什么呢?
······
"那么,理想中预付卡究竟应该得到怎么样的规范呢?"
经营者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预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等内容。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作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其次,经营者停业、歇业或者变更经营场所的,应当提前足够的时长来通知已交预付款的消费者,并按照前款规定承担责任。另外,经营者未事先通知已交预付款的消费者并作出妥善安排,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服务又无法联络的,视为欺诈行为。
虽然我们鼓励自由的商业环境,但是自由是需要天花板的,给予经营者过度的自由和保护,不可否认的增加了他们的便利,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了种种乱象的温床。而这样的规范正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权利,原因是发行预付卡还是需要门槛的,商家资质和相关合同需要经得起考验。不过大部分普通人去购买预付卡类产品的时候是难以细究商家真正的运营情况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关部门站出来,考察每个商家是不是都有发行预付卡的资格,预付卡的背后是否又有霸王条款或是消息偏差。
总而言之,预付卡的初心应该是作为方便消费者的付款手段,退款也应是简单、方便,不引发争议的。
回到生活场景,大家不妨再想想,抗疫期间咱多久没去下馆子了,多久没去打理头发了,家里的加油卡可能都不知所踪了。虽然这对我们可能只是暂时的不便,但对商家却是巨大的冲击:不仅没有收入,还要顶着高昂的固定成本,这也难怪商家叫苦不迭了。因此,预付卡可能将是一些店铺的救命稻草,客户预存的现金入账可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机。不过,消费者似乎也没有那么多的现金进行预存了。同时,信息时代各种方便的电子现金起到了与预付卡类似的功能,如微信支付、支付宝和央行拟发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同样在结算环境里方便了消费者。不过,从商家角度来说,就没有即时的大量现金入账了,这又给这个商业模式新一轮的冲击。
那么,机智的商家们将如何在这些问题和挑战中突出重围呢?
首先,商家们应该要加强对员工们推销预付卡意识的培训。(大家准备好迎接热情的Tony老师了吗?)
次之,使预付卡模式更加灵活和提升持卡客户的体验也是让预存卡走进良性循环的要素。(例如电讯运营商的买我的SIM卡套餐先存再月缴就送手机的模式)
同时央行推出数字货币的趋势已定,更新现有的预付卡模式,同样转至线上,是一条前景无限的道路。不仅这些,还可以开拓更多的预付销售渠道,例如可以和各类省钱类APP达成协议,或是联合外卖APP推出预存优惠的功能。
最后,还可以强化预付卡作为礼品的功能,以稍低的价格大批量地出售预付卡给大客户也是不错的,例如各大超市的礼品卡、星巴克的储值卡。
总的来说,可持续的商业环境是有互利性的,作为商家需要更多的诚意和创新,作为消费者要擦亮眼睛,祝好。愿四海清平,山河无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