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回答】第八期:我是否应该为了人际交往而改变自己?+ 查看更多

然而这一方法并非是万能的,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拥有个性反而成为了最平常的一件事,找到一个跟自己完全合得来的人已经如此之难,更别说找到一群完全志趣相投的朋友。况且只跟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交朋友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狭隘而偏激。因此对于社交,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彼此差异的理解与包容。尽管他人身上可能存在着我们并不认同的毛病,但只要它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交往,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朋友,这一点在对待个人癖好问题上尤其适用。既然大家都不是完美的,只要我们互不影响,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互相嫌弃的。
尽管听从本心应该是个毋庸置疑的答案,然而是否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问题,我觉得是需要与我在上上段话中阐述的观点结合而论的。如果自我取悦是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前提之下,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可能反而是一件会给他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恶果的事情。尽管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拒不改过的借口。在任何时期,不断反思自己以至瑧境,都是受益终身的事情。
一言以蔽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认为足以解决90%的问题。以上,祝好。

在回答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因为叔叔的背信弃义,主人公“先生”领悟到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才值得信赖。“先生”发现自己的朋友K和自己一直暗恋着的小姐之间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先生”发现K正彷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便偷偷地抢在K的前面去求婚,并得到应允,从而把K逼到自杀的境地。K的自杀是对“先生”的利己主义的严厉判决。“先生”感到它好像是一道非常恐怖的黑影笼罩在自己的头上,并将笼罩自己的一生。他开始对自己的利己主义进行反省和忏悔,并陷入了苦闷的深渊,最终自杀身亡。故事选自《心》,作者夏目漱石在面对明治末期利己主义膨胀的现实,创作了三部曲《止于春分以后》(1912)、《行人》(1912-1913)和《心》(1914)。意在指出,行使“以自我为中心”的三观必须防止其向“恶”的方向转化。
我认为必须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在为自己的幸福去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应该给别人以自由,尊重别人的选择。当然,这很难,难到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去想自己是不是陷入思维定势而不知。而自我和他我冲突的生活现实,想必不管是读者还是提问者在此之前都经历过数次,不如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无法回避的自然存在,用冷静而透彻的目光观察它,进而再寻求新的人生原理,以解决在现实生活这个“自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