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手记丨当艺术遇上商业+ 查看更多
姚晓光先生早年开过一个关于游戏设计的论坛网站,叫npc6,那时的他的梦想是“要做出中国的魔兽世界”,给大家看看他对艺术与商业关系的纠结。

这位姚晓光先生曝光度不是很高,他现在的身份是腾讯旗下天美工作室的负责人,就是那个做了QQ飞车手游和王者荣耀的天美工作室。

虽然我也认为游戏有资格归类到艺术之中,但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普世认可的,今天只放在这里作个引子,我们之后可以单独做一期关于游戏市场的商业性的。
原本开选题会的时候我们的标题是“艺术和商业的碰撞”,但是我仔细思考之后觉得“碰撞”这个词显得太针锋相对了,好像艺术和商业是不共戴天的仇家。其实艺术作品走向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艺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是只有经济发展的时代艺术家们才会受到尊重,因为艺术本身并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而且艺术家也是要恰饭的嘛,你不能要求每个艺术家都一边种地一边凭兴趣创作吧?所以与其说是碰撞,不如说是注定的相遇。
相遇之后问题就来了。当今消费者的眼光比起过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作品太大众我们要说他媚俗,作品太小众投资人不满意。今天要讨论的也不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哪个更加重要,而是希望大家一起思考怎样融合才是最好的出路,就挑我个人比较熟悉的几个领域写写吧。
早在18世纪中期,欧洲音乐开始逐渐商业化,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当时音乐厅和各种组织的委约作品。也就是你付钱给我,我给你写一首歌。当时进出音乐厅或者有能力让这些音乐家为自己谱曲的,大多都是贵族阶级,在流通的过程中,那些优秀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记下,这就是大众艺术的起源。

这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雕塑。
随着时代进步,艺术家的作品要接受大众的考验,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后,我总觉得小众的音乐作品不是变得大众化了就是消失了。这就导致如今大众音乐作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billboard榜上70%被黑人说唱和白人的乡村音乐占据。
香港这边,上世纪90年代,中岛美雪和玉置浩二两个人养活了大半个乐坛,当年把他俩的随便一首歌重新写个词拿到香港来,就是一个爆款。黄家驹对那个时候的香港乐坛的评价是,“香港没有音乐圈,只有娱乐圈。”这也是他当年远走日本的一部分原因。

大陆音乐市场近年同质化现象更是愈发严重。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拍脑袋一想,觉得可能还是有版权的锅。小众音乐是非常依赖版权吃饭的,知识产权法不完备小众音乐自然就少了,稍微大众点的歌手就算收听量能上去,但他们变现的方式可能更多是把自己做成热点,而不是卖自己的歌,用心做音乐的人自然也就少了。(以上这段纯属臆想,可以当我胡诌)
之前的艺术的诠释咱们就说过,文艺复兴以前艺术的一大作用是“教化”,相信大家都听过意大利教皇喊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顶上画画的故事,这便是画家们走入人们眼帘的一大途径。
在上海,近代兴起的海派艺术就是得益于上海商业的繁荣。那时候一批画家开始以卖画为生,其中包括任熊、赵之谦、吴昌硕等一众大家。商业发达的城市总能在文化发展上也抢得先机。

(吴昌硕画作)
说到画家这块儿,近些年艺术和商业结合很好的一个范例来自日本画家村上隆。

没错,就是这朵太阳花,时尚界独具慧眼的人才们拿它做了个胸针,村上隆的作品从此被全球人民挂在心口。当时我知道这花在中国炒到300上下人民币的时候差点惊掉脑袋,不愧是艺术品。
还有这位,来自美国的街头艺术家Bria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Kaws。把他写在画家这块儿是因为他早期是因为广告画火的。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身后的那个娃娃。我第一次认识到他是两年前他和Nike联名出了一双灰色麂皮的AJ4。当时一度炒破4000。

后来他和优衣库的联名则主要走的是平民风,99块人民币就能让你把艺术品穿在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把优衣库变成了第五次忍界大战的现场,可见物廉价美的艺术品其实相当受群众的欢迎。
最近《全职高手》真人版电视剧热播,来安利我的朋友们都被我一个白眼白了回去,我是原著粉。近年中国导演们挺喜欢找顶级流量来拍漫改剧或者文改剧的,最近还播着一部网球王子真人版。这么干不是没道理的,这边演员的粉丝贡献收视率,那边原著粉把你骂上微博热搜提供热度,两头赚钱。
我们今天主要讲电影板块,因为我不熟悉电视剧导演。主角是这位。

我实在是找不到毕贛导演更好看的照片了,但即使拍成这样也还是给人一种文艺青年的感觉。
他有两部电影,一部《路边野餐》,一部《地球最后的夜晚》。
话不多说,给大家看看上映后的评分差距。

给大家几个信息,《路边野餐》投资50万,主演是毕贛的姑父,演电影之前是个保安。《地球最后的夜晚》投资不清楚,但是主演是汤唯和黄觉。
那怎么会发生这种惨案?是毕导拍电影不认真了,还是观众们看不懂了?
都不是,是营销的锅。

毕导是个文艺片导演,他片子里的角色比《东邪西毒》里面的张国荣和梁朝伟更不喜欢说人话,他的长镜头足足有42分钟,吐槽大会里面被人说是以前当婚礼摄影的职业病。

这是豆瓣上一条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评论。
说到这儿大家大概也知道个七八分了,这部电影不是给多数人看的。但是发行商用来营销的噱头却是“一吻跨年”。
冯小刚曾经接受一个采访,原话是怎么样的我忘了,大概说的是,拍一部《非诚勿扰》,拍一部《唐山大地震》或者《集结号》。我理解的意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用《非诚勿扰》这类商业性质比较重的影片累积资本,目的是为了输出《唐山大地震》和《集结号》这样富有意义的作品。
我见过都想挣快钱的发行商和导演,也见过都想好好拍电影的发行商和导演,发行商想挣快钱,导演想好好拍电影,我是第一次见。
当然也有可能是毕导想把咱们哄进电影院让更多人见识一下他高深的艺术,但显然他失败了,这告诉我们拿小众作品来塞进大众嘴里是要被喷的。
电影领域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大牛是这副作品的作者。

相信大家都有意或无意地看到过这张九色梦露。它的作者叫安迪霍沃尔。之所以把他放到电影这块儿,是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帝国大厦》的导演。
给大家说说《帝国大厦》。这部电影片场八个小时,只拍了帝国大厦从早到晚的变化,而且还是黑白片时代的作品…
但这哥们还说过一句话。“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也是一种艺术,最赚钱的买卖是最佳的艺术。”留在这给大家品品。
我高中的时候发过一条朋友圈,前两天看到,觉得当时的自己真是幼稚而可爱。我说:“我多么渴望一个艺术作品不被资本裹挟的世界。”不知道这样的世界是否曾经存在,如果存在过,那它一定没有现在的世界好。
艺术商业化的过程也是大众逐渐接触艺术的过程,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资本家必须要扩大艺术作品的受众面积,说商业是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也不为过。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大家。豆瓣上《黑豹》的评价人数是三百三十万人,《乱世佳人》的评价人数是三百九十万人,我们除去一部分没看过只为了装个逼去评价的,但是还要算上“长尾效应”,《乱世佳人》的观影人数在今后数十年一定会继续增加,那么《乱世佳人》的实际观影人数一定高于《黑豹》。《黑豹》拿了7亿美元票房,那《乱世佳人》呢?主创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部电影依旧在影迷心中发光发热,但是怎么变现呢?
以上问题只是我们现今所遇到的问题中的一个,相信读者们和我们一样好奇这些问题的答案。
由铁未来承办的第一届云起艺术生涯模拟活动会给你找寻答案的机会。在本次活动中,学员除了接受国内尖端行业导师的指导与课程学习外,还能体验艺术创作角色,通过仿真的情景化实践,体验作为艺术创作者的独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