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未来互动问答特别篇:祝你们今晚玩得开心+ 查看更多



首先,祝贺所有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各位,还有各位老师、家长(如果你们也正巧看到了这篇问答的话),辛苦了。今天过后,将会有许许多多年轻人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是的,已经成年或者即将成年的你们,应该或多或少地能意识到当今社会早已不再隔绝于校园之外,耐心地等到一批批学子走上了工作岗位才揭开面纱。所以我打算尝试从这个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至于各位是否有收获就因人而异了。
在大学阶段,你们会碰到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交友。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时,头一件想起来的十有八九就是当年的挚友。与高中阶段不同的是,这些挚友不仅仅是你生活学习中的玩伴,他们更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你社交圈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而间接地决定了你未来人生的天花板(诚然,个人的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请不要轻信“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类油腻的劝世良言)。但是,我并不是在劝各位交友时变得功利,把朋友当成是利益的对象,而是希望告诉大家,你们在大学时的朋友很大程度上会在各个方面影响甚至伴随你今后的人生,不只是工作和事业,更多的还是相互的慰藉与鼓励。正如我们往期的问答中所主张的那样,奋斗拼搏虽然不可或缺,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暖其实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依恋。
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舍友或者同班同学当作你最应该亲近的朋友,去多接触其他专业、院系甚至学校的同龄人,这样你才不会总是主动或者被迫地考虑一种可预见的利益。举个例子,假设你读的是金融专业,你的同班或者同系同学大家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待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你们碰到的机会也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奖学金、实习、读研、应聘,一定会带来同学甚至好友之间的竞争。注意,这种竞争可不再是高中阶段的月考排名,一次不理想不代表什么,但大学里的这些机会却更有可能意味着未来人生境况的差别,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会掺杂诸多并不单纯的因素——据我个人的观察,临近毕业时断交反目的好友并不罕见。志趣相投从来都很重要,请仔细区分“志趣”和“志愿”。所以我建议,在这个假期(尤其是在分数公布之前)大家好好聚聚,既然来日总要相离渐远,当下的欢快还是尽量把握吧。
从明天开始,你们就会一边“享受”假期,一边惴惴不安地琢磨志愿填报这件事(我知道有一些地方是先报志愿再高考的,但我没有经历过,见谅)。之前我也和不少同学聊天时讨论过“大学该学什么专业”,很多同学心里都挺惊惶,担心未来所学专业要么跟自己相性不合,要么就业门路不宽,要么无力应付学业。我觉得这些暂时都是其次。既然我们都知道,当今中国,高考是许多人突破个人甚至家族的命运穹顶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的不是专业,不是学校,而是你能够借此手段所前往的城市。同时也可能会是将来几十年里你要日夜与之相处的地方。
如果你心里有一个向往的具体地方,请不要犹豫,它会回报你的梦想——尽管回报的方式不一定如你所期待。如果你对未来十年后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大概的画面,不如下周一就立刻动身,去那些可能拥有这个画面的城市走走看看。如果你没有任何期待(虽然我不太相信有哪个高中生没有幻想过未来的生活),只是在“热门专业”、“百大名校”等头条标题下举棋不定,最后妥协于别人的喜好而不是自己的热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毕业之后的你会在那个城市吃很多苦——所有人都会,不管去的是哪里——区别在于,你不会把这些苦当成对自己的历练,因为当初来这儿的理由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在乎。挫折就会日复一日地在你脑海里反复自我强化,时刻提醒着你后悔。以我个人为例,时至今日我仍然庆幸自己当年一心进京的选择,此后的种种际遇无一不是源于这个决定。虽然后来也遭到了不少波折,但我仍旧感恩当年年轻的自己。也祝愿你们会在将来回顾接下来的这段时光的时候,有同样类似劫后余生的感觉。
最后,多陪陪家人父母,尤其是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的同学——多花一些时间和他们待在一块儿就好,不需要进行什么人生抉择的大讨论。我的意思不是要变得“听话”,而是在父母面前展现一种充满主见的姿态,营造一种即将远行的氛围(在家乡城市上学的同学不在此列)。让生活多一些别样的仪式感,会让你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自信。
至于很多文章里说过的,学英语、多读书、多运动,我觉得如果你原本就有这些习惯的话根本不需要额外提醒,否则这样的建议和没说一样。不过,我倒是觉得可以尝试学习一门手艺、一种乐器、一项技能(你无法想象,自己会做菜可以多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抵抗抑郁),这些事情也许会变成一粒种子,催生出你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并影响你今后的诸多选择。
以上,是一个结束高考多年的人能够想到的,思虑成熟的建议。
祝你们今晚玩得开心。
——————————————————————————————————————————————————————————————————————————
点击“项目报名通道”,我们也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