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3-15
铁未来互动问答XI:不因孑然而苦闷,也不因健交而劳形+ 查看更多
铁未来互动问答XI:不因孑然而苦闷,也不因健交而劳形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8-05-13
浏览次数:447


真诚求答。我真的难以融入大学同学群体,然而我是一个人缘还不错的人。(可能因为我对各类奖项存在竞争、事情比较多不怎么和同学接触、也不和大家一起打游戏等原因)其实之前有一个非常好的兄弟,突然有一天,他不和我说话了。但是我一直在以诚相待,不管去哪里都会给他带吃的,也想好好沟通清楚,无奈未果。现在经常嘲讽我、暗指我(其实明显在说我)不对的地方我在尽力改正,但我奇怪为什么他不坦荡一点呢?!我不是玻璃心,但仍然觉得受不了,请问如何应对?现在周围鲜有朋友,交际圈已经变成了铁未来或者高中认识的小伙伴。也许是我心高气傲?有时候觉得周围人很low……
(佚名)
(佚名)

朋友之间的交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过程,是相互扶持,彼此慰藉的,而且越是与现实生活的琐事无关的慰藉就越是深入人心且长久。随着个人生活轨迹的发展,原本建立在同伴关系上的友情是自然会变化的。要么是相行渐远,要么是愈发酣畅,而后者就不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所能推动的升华。你说你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大学群体,原因可能在于你对于奖项存在竞争(意思是他们觉得你表现得太过上进吗?)。作为一个朋友不多的人,我实在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融入群体、交游广泛是一件值得赞许甚至应该追求的事情。诚然,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介入群体或者说回避孤独算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但归根结底我们希望的都是在与群体相处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挺佩服当年学校里那些目光坚定、无人作伴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主动或被动地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办法。是的,能够自处,进而慎独我认为才是广大学生们应该孜孜以求的。此外,你提到自己的朋友会对你多有微词,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在足够的自我反省和逻辑梳理后你应该可以判断到底其人所言正确与否。而不能坦荡相待的人,你就更没有必要痛苦于和他道路不同的事实。如果你也认同相交如水的理想,顺其自然才能清亮始终。最后,我很高兴你能够在铁未来的环境里接触到更愿意结交的朋友,但请不要以高中时代或是更早时期的“陪伴”作为衡量友情的标准,你在未来的人生中需要期待的,我猜想,应该是“战友”一般的情绪,也就是说,你们因为一个宏大的目标走到一起,却也不会因之后必然的分离而伤感得忘记了自己。祝好。

很久之前跟班上一个男生传过绯闻,当时沸沸扬扬。我很惊讶的发现一些关系和我比较要好的女生背后说的话真的很难听,难以接受;男生不算太熟所以感觉也还好。
可能是那次经历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影响,我不敢对朋友给予太多信任,虽然日常交往没有什么问题但都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个人有些特立独行。希望问一下这种行为是不是要被改正?
(佚名)

不需要。她们不值得你的友情,甚至不值得你在意。爱自己虽然只有三个字,需要的却是巨大的勇气甚至是带有鲁莽意味的悲壮举动(因为我们在只有自我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判断到底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我希望你们都能在人群里保持头颅高昂,不因孑然而苦闷,也不因健交而劳形——哪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笨拙姿态,也会有人为你感动。

我认为一切教育理念都是扯淡。你怎么看?
(佚名)

我不知道。因为要想验证这个说法是否准确,逻辑上说至少应该了解了世上现存的各种教育理念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再合理地进行归纳才能成立。有句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当然,你可以将这句话也归类为教育理念的一种,但是要证明其荒谬,就必然需要相应的举证和演绎。那么这也就自然是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了。想要证明一切,你需要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但是要反证这个观点,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好。不过出于谨慎起见,我仍然抱持开头的观点,我不知道。

有些事情(比如留学)是不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尽可能把事情计划妥当,减少父母的顾虑,合理分配金钱,而父母认为留学是一件他们没有义务去支持我的事情(支持指的是金钱方面),他们更乐意支持我国内接受教育,父母经济能力上并不是支撑不起;尝试与父母沟通多次之后,在没有工作赚钱能力的年纪,是不是应该接受他们的安排(例如成人高考之类的成人教育)?
(佚名)

许多相对条件较好的家庭今时今日都会帮助子女留学深造,但你所说的情况显得有一点不同寻常。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很少会听到父母说起义务这个与亲情关系有所抵触的词,所以我妄自猜测也许父母还有一些苦衷未能尽诉,你不妨以更体贴的态度与父母再交流一下。毕竟,在父母有能力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想到有什么决定性的原因要令子女放弃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经过这种深入的沟通,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让父母不是在极其情愿的情况下送你出去的话,我会不免担心你在国外遇到困难时因为出于自尊而不愿寻求帮助,或是因为一定程度上对父母的内疚而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总归是一份心结没有打开的缘故
其次,虽然了解父母的想法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听从他们对你的安排。经济能力是个人独立的重要标准,但实现的途径绝对不止是父母替你规划的那唯一一条。如果你在作出留在国内的退步决定之后,进一步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恐怕会加深心里的积怨。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当口,我一向鼓励各位遵循自己的想法和热情,哪怕到头来困难重重甚至一败涂地,起码也能送给自己一个不会后悔的姿态。这重要吗?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把这个称为真正的自由。

有句话是“不要在你二十岁左右该脱贫的时候总想着脱单”,请问这句话有道理吗?如果这时候不谈恋爱,那么大学毕业后忙着工作,岂不更没时间恋爱了?
(佚名)

不是很赞同这句话的逻辑,因为我不认为脱贫和脱单是两件完全不可相容的事情。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亲密关系的培植,都离不开个人的用心奋斗。并且,人世间虽然存在万般情感,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时存在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在未遇到具体的某个人之前都是泛泛的,而且大部分都只能用一些社会主流意识中常见的话语进行描述,因为在群体面前,个人化的情感依恋是很难精确地表达并被理解的,最多可能是一些“安全感”、“温暖”、“可爱”等模棱两可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体系里,婚恋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阶级突破手段。要么是结识了境遇差别较大的对象,要么是两个人一起奋斗带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也就是说,从宏观角度来看,脱单也是提高个人奋斗效率的方式。总而言之,任何人在挑选伴侣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期望,这种期望永远是高于现实的。当然,你可能忧虑的是沉湎于个人的情感安慰会削弱奋斗的意志,相信我,一个真正优秀的伴侣一定不会成为你懒惰甚至堕落的原因,除非你的天性本身就贪图安逸,那么你不仅不会收获真正的温情,孤身一人也不意味着会给你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达成自己的梦想。
----------------------------------------------------------------------------------------------------------------------------------------------------------------------
关注铁未来公众号即可向铁未来提出想要寻求见解的问题,我们会选取可以回答的问题做出回答,定期在官网中做出回答。